新闻中心

【字体:      】  打印
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思考
发布时间:2020-12-31 14:11浏览次数:

摘要:我国融资担保行业自诞生以来,历经三个阶段不断发展,现已颇具规模、初见成效,但也面临内外部诸多发展困境。针对我国融资担保行业面临的问题,建议从完善风控体系、完善监管机制等举措入手,加快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创新发展系列举措,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营造有序发展氛围。

一、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接近95%,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总数已超过60%,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融资难等问题,在面临经济增速放缓等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时,将承受更大压力、遭遇更难困境。融资担保机构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桥梁,将对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发挥重要作用。为营造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我国要尽快破解融资担保行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加快推进融资担保行业创新发展。

二、文献综述

融资担保是属于特殊的信用中介行为,其产生目的是为了帮助担保对象解决融资需求。鉴于融资担保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我国融资担保业发展,深入剖析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建言献策。吴晓冀(2016)重点对银担合作问题进行探讨,并建议从明确银行定位和责任及发挥担保公司积极作用等方面推进融资担保行业转型改革。杜婷婷(2016)认为,要创新担保+”的概念,并提出多元化普惠担保服务、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发展思路。严珑婷(2017)认为,中小企业在向银行融资时,担保机构将发挥重要桥梁作用,并将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张承慧(2019)认为,要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行业经验,构建政银担三方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商业合作模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经济增速放缓将导致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将对中小企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20194月,《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创造有利契机。因此,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学界关于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快谋划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正当其时。

三、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状况

(一)发展历程。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融资担保业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慢。1993年,我国首家专业融资信用担保公司诞生,标志着我国融资担保业正式起航。之后,我国融资担保行业经过26年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艰难起步、高速发展及持续发展等三个阶段。在起步阶段,由于融资担保机构少而且担保业务品种单一,融资担保业发展比较缓慢。2002年后,随着国家放宽融资担保资质准入及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融资担保机构数量快速增长4.4倍,融资担保业迎来高歌猛进的快速发展。此后,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不少担保机构出现严重亏损,行业遭遇监管整顿与重新洗牌。直至2011年以后,国家融资担保监管政策相继出台,行业监管持续加强,融资担保行业步入持续发展阶段。

(二)发展现状。

根据2019年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末,我国融资担保法人机构仅剩5,937家,与2012年末全行业机构数高达8,590家相比,6年来降幅明显。除融资担保机构数量骤减外,我国融担行业机构类型还呈两极分化:一方面随着国有资本大量进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发展迅速,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再担保机构先后成立;另一方面民营融担公司由于缺乏竞争优势,其市场份额不断萎缩。随着融资担保机构国进民退的进程不断推进,融资担保国有机构的主导地位持续加强。随着担保机构国有成分的不断增加,我国融担行业规模持续壮大,行业各项发展指标有所回升。截至2018年末,我国融资担保机构实收资本1.14万亿元,同比增长5%;资产总额1.52万亿元,同比增长5.4%

(三)存在的问题

1.行业发展呈现“三高三低”

(1)高风险、低收益。作为融资担保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中小企业在其发展初期往往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由于中小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贷款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中小企业由于发展规模小、资产少等特点,容易出现不良贷款或其他违约情形,将导致融资担保行业代偿率明显攀升,从而导致融资担保行业面临较高的担保代偿风险。但是,在行业经营风险持续走高的情况下,融资担保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却呈持续走低态势,近3年来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处于低位水平,除少数企业外,整个行业基本不赢利。

(2)高起伏、低风控。由于融资担保行业准入门槛不高,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先是经历了高速发展过程,担保机构数量快速增长,行业发展乱象丛生、风险暴露。由于缺乏风险把控,不少融资担保机构急于快速拓展业务,往往扩张过于激进、发展过于盲目,从而导致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此后,由于行业盈利水平逐年降低,融资担保机构又开始急速减少,整个行业发展呈现骤增骤减的高起伏状态。

(3)高依赖、低自主。当前,我国融资担保机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于银担合作,呈业务集中度高、业务品种单一等特点,其生存和发展完全建立在与银行合作的基础之上。现阶段,我国融资担保业务都要受制于银行的授信政策,如果没有银行的参与,担保业务较难实现。如果银行不愿与担保公司合作,那么融资担保机构就很容易陷入发展危机。因此,融资担保机构对银行高度依赖。同时,由于与银行议价能力非常有限,融资担保机构处于明显弱势地位,基本没有自主生存和发展空间。此外,银行大都选择提高准入门槛、收取高额保证金等方式转嫁风险,导致融资担保机构代偿风险高、资金效率低。

2.外部环境存在“两缺两不够”

(1)政府监管缺位、法律体系缺陷。从政府监管机构看,我国融资担保业监管职责历经多次变化,先是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后改由人民银行、银监会、发改委、财政部等多机构共同监管、多头领导。行业监管职责历经多变、监管权责相对不清,导致了政府监管缺位、管控不力等问题,严重影响融资担保行业正常有序发展。此外,我国融资担保法律基础相对薄弱、体系不太完善,以《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为例,该办法存在法规层级低、规制对象窄等缺陷,极大限制了我国融资担保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信息共享不够、政策扶持不够。由于中小企业信息相对分散且缺乏公开渠道,中小企业公开统一信息共享机制尚未成形。由于担保机构获取信息能力有限,在银行不共享信贷系统情况下,融资担保机构无法有效征集担保对象信息,自然无法做出准确信用评价。此外,虽然政府鼓励融资担保行业发展,各级政府均对融资担保给予资金支持,但是最终惠及至融资机构大都杯水车薪。同时,融资担保并非政府重点支持项目,补贴资金捉襟见肘,补贴效果不如预期。

四、完善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若干建议

(一)对内苦练内功、强化提升举措

1.完善担保风控体系,提升行业风控意识。

为避免盲目无序发展对行业的不利影响,融资担保机构要加快完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风险控制意识。一是加快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尽快形成从事前到事后的全过程风险防控链,加快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定期分析、适时调整、提前预警。二是加紧完善风险评估机制,要在掌握经营状况、摸清资信状况的基础上,细化评估中小企业资信等级、风险源类别,重点关注和防范各类投资风险。三是严格规范业务操作,担保公司应规范业务操作,禁止进行挪用客户资金、过桥业务等高危业务操作,防止资金链断裂而造成经营危机。

2.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当前,我国融资担保机构发展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在于竞争实力不强,既无法为合作银行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也无法为合作银行挖掘客户、拓展业务、管控客户风险。因此,融资担保机构应加强专业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要从完善内部治理、规范业务开展、加快人才培育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此外,融资担保机构要利用自身渠道优势,凭借自身专业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多定价的金融服务。

3.完善担保业务品种,提升行业独立性。

高度依赖甚至依附于银行,缺乏自主独立性,这是融资担保行业特别是民营融担机构的软肋。为降低融资担保公司对银行的依赖性、确保融资担保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担保机构要加快实现担保业务品种多样性,积极尝试办理非融资业务、开拓非银行合作伙伴、对企业发行债券担保等新业务品种。此外,随着国有融担机构快速发展,民营融担机构生存环境更显艰难,其主营业务要从对公业务向零售业务拓展。为破解零售担保风险管控难题,融资担保公司可采取独立投资研发或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快发展金融科技。

(二)对外搭台唱戏、创新机制建设,营造有序发展氛围

1.完善外部监管机制,增强行业话语权。

为优化行业有序发展环境,政府监管部门要会同担保协会加强融资担保行业监管,通过资信评级监督、违规操作处罚等措施,推进行业自律建设。为缓解银担之间风险和收益配置严重失衡,建议由政府机构牵线搭台,共同建立银担合作常态化机制,尽快从法规层面规范政银担三方的风险分担、担保资金监管、担保机构损失补偿等配套机制,积极推动政银担三方可持续合作模式,提升行业发展空间、增加行业发展的话语权。

2.完善制度保障机制,规范行业有序发展。

完善的融资担保制度体系,是融资担保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制度的支持,融资担保行业发展无法健康有序、持续提升。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部门要牵头建立适合融资担保业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制定适合各地融资担保业的行业规范,促进融资担保业的平稳有序发展。其次,要健全配套政策扶持,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既要大力扶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成为融资担保行业的主力军,也要规范引导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作为行业发展的有益补充。

3.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突破行业信息壁垒。

为了充分发挥融资担保行业的市场价值,要加快构建服务融资担保机构的专门信息平台,打破限制融资担保机构发展的信息壁垒。一是实现与银行征信系统联网,要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出面与商业银行进行协商,要争取在银行征信系统增加查询接口,既方便融资担保机构准确掌握担保对象资信情况,又可以建立共同防范融资担保风险的银保协作体系。二是自主建立行业信息库,由担保协会牵头推动建立行业共建、担保机构共享的集中数据库,按照市场潜力、行业前景等指标明确入库条件,并对入库企业建立规范信用档案,定期更新经营信息、适时核查信息真实性。三是统筹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为全面掌握担保对象情况,要在行业内统筹共享各类信息资源,包括企业工商登记信息、税费社保缴纳信息等资金信息,以提高担保机构决策准确性。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作者:唐惠钦)